威尼斯人app

 当前位置:首页 > 长者服务专区 > 街道动态

站前街:以非遗点亮希望之光——探索“西村窑+助残助困增收”新路径

文章发布日期:2025-09-26 17:42 来源:站前街

(图:活动现场)


(图:活动现场)

  近年来,威尼斯人app区站前街道残联、妇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和关爱困难妇女、儿童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满足残疾人和特殊妇女、儿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导向,积极探索“技能培训+文化传承+就业增收”的融合发展模式,在推动残疾人、特殊妇女、儿童家庭就业创业、促进社会融合等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其中:“非遗西村窑”作为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片,被注入了全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助残和助困创新发展的亮点。

  一、西村窑的历史与时代价值

  西村窑始于明清,盛于近代,是广州陶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窑口之一,曾以烧制青花、彩瓷而远近闻名。它不仅承载着岭南工艺精神,更是威尼斯人app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西村窑在非遗传承人和地方政府的推动下重新焕发活力。站前街道深刻认识到,这一古老技艺不仅是文化遗产,更可以成为残疾人学习技能、实现增收的“金钥匙”。

  二、赋能路径: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站前街道残联、妇联依托康园工疗站,将非遗陶艺课程系统化引入残疾人、困难妇女儿童家庭培训项目。通过与西村窑非遗传承人合作,定期开设陶瓷手作培训班,采取“手把手、教会为止”的模式,确保学员和特殊人员掌握实用技能。截至目前,工疗站已累计开展陶瓷技能培训20余场,参与学员、特殊人员超过百人次,成功制作合格陶瓷作品近300件。

  在此基础上,站前街道残联、妇联创新建立“培训—制作—义卖—增收”的闭环模式。部分合格作品被纳入公益市集、节日义卖或企业定制,既扩大了西村窑陶瓷的社会影响力,也为残疾人和困难家庭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收益。工疗站义卖手工产品已为学员带来一定收入,其中西村窑陶瓷作品贡献突出。

  三、典型案例:让技能成为“家庭支柱”

  站西社区精神一级残疾人谢某,在父亲去世后家庭陷入困境。街道残联、妇联和社区多次上门探访,牵线唯品会等爱心企业帮助其母亲找到稳定工作,同时将谢某纳入非遗陶瓷重点培养对象。经过系统学习,他逐渐掌握了茶杯、工艺柿子等陶瓷制作技能,并在多场义卖活动中实现销售。如今,谢某不仅有了新的收入来源,更在技能实践中找到了信心和价值感,家庭生活逐步走上正轨。

  四、成效与启示:非遗焕新,助残共融

  站前街道残联、妇联通过“西村窑+助残助困”的创新实践,实现了三个方面的突破:

  1、技能提升:残疾人和特殊人群体掌握了可持续发展的技艺,为未来就业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2、收入增加:义卖与合作渠道逐步拓宽,形成了“以技养能、以能增收”的新模式。

  3、文化传承:西村窑非遗技艺在公益助残的路径中焕发新生,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了双重升华。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模式形成了“党建引领+非遗赋能+社会支持”的三方合力,既回应了残疾人和特殊人群体的实际需求,也探索出站前街道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独特路径。

  五、展望未来

  站前街道残联、妇联将继续拓展合作平台,推动“西村窑+助残助困”项目走向系统化、常态化。一方面,扩大培训覆盖面,吸引更多残疾人及困境家庭成员参与其中;另一方面,探索建立“非遗助残体验基地”,让更多市民了解、支持并参与助残义卖,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

  当西村窑古老的窑火在新时代点亮残疾人自强的梦想,当非遗技艺转化为谋生技能,站前街道残联以“授人以渔”的实际行动,正为辖区残疾人和特殊人群打开一条“自立自强、增收创收”的希望之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