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活动现场)

(图:活动现场)

(图:活动安排)

(图:活动现场)

(图:活动现场)

(图:活动现场)
一支画笔,几抹油彩,孩子们天马行空,绘就花样年华;几圈铜线,一块磁铁,小朋友们凝神探索,转出科学之光。在龙津街道,看似小小的非遗手工活动,却破解了困扰众多家庭的假期“托管”大难题。街道创新推出“非遗手工+多元托管”融合服务模式,实现了“托”有所管、“管”有所教、“教”有所乐,让民生微实事办出了特色、办出了温度。
一、小手工大文章:非遗成为民生服务新载体
面对孩子课后、周末及假期“看护难”这一居民急难愁盼问题,龙津街道积极探索,以非遗手工为切入点,打造了覆盖“课后+周末+寒暑假”全时段的托管服务新模式。课后托管时段,孩子们在完成学业任务后,通过体验剪纸、编织等
短时非遗项目,有效释放学业压力;周末托管则开展变废为宝手工、雪花泥画制作等深度体验课程,并特别设置“感恩亲情”主题,鼓励孩子们将作品作为节日礼物送给父母;寒暑假托管则引入丰富多彩的非遗传承系列课程,既锻炼了动手能力、专注力和创造力,又潜移默化增强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小礼物大温情:非遗搭建亲子情感新桥梁
“这是我做的竹编扇,等妈妈生日时我要送给她!”这样的暖心场景在托管班里已成为常态。龙津街道精心设计的非遗课程,不仅让孩子们站掌握了技艺,更成为表达爱、传递情的特殊语言。许多家长反馈,孩子通过亲手制作礼物,学会了感恩与分享。在周末和假期托管活动中,许多父母特意抽出时间,陪同孩子一起参与非遗手工制作,共同完成一幅画、一把伞或一个小发电机。这些亲子共度的时光,弥补了平日因忙碌工作而缺失的陪伴,让亲子交流更多、关系更加亲密。非遗手工悄然成为了连接亲子情感的纽带,而每月集体生日会上孩子们互赠自制礼物、分享心意的场景,更是成为了最温馨的风景。
三、小投入大成效:微实事解决民生大诉求
龙津街道积极链接非遗传承人、民间手工艺者及专业社工力量,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融入日常托管服务中,该项目自实施以来,已取得显著成效。仅暑期两个月就服务超600人次,获得了居民的广泛好评。一位双职工家长欣慰地说:“以前最怕假期孩子没人管,现在不仅有地方去,还能学传统文化,孩子回来还给我们惊喜,这个实事真是办到了我们心坎上!”。龙津街道通过“小手工”撬动“大托管”,用“微实事”助力“大民生”,这一创新实践,为基层民生服务提供了新思路,展现了小切口改善大民生的倍增效应,让民生服务更有温度、更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