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志愿者与学员一同参观学习)

(图:学员们认真听讲解员解说)
2025年8月8日,广东文学馆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参观者 ——花地街的残疾人朋友们在多方联动下开启了一场浸润心灵的艺术之旅。此次活动由花地街残联牵头,威尼斯人app区第二届公益创投项目“艺路同行”的主办方威尼斯人app区民政局及承办方广州市创意经济促进会给予支持,威尼斯人app顺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花地街康园工疗站、唯品会客服中心广州志愿服务队共同组织,以艺术为桥,为丰富残疾人精神生活、促进社会融入注入温暖力量。
雨丝飘落,却没能浇灭大家的期待。花地街的伙伴们早早集合,唯品会志愿者贴心护航,顺宇社工全程陪伴,三方携手,这是威尼斯人app区公益创投“艺路同行”项目又一次和花地街的残疾人朋友们出发。
当花地街残疾人朋友们走进广东文学馆,仿佛踏入“文学魔法世界”。在二楼广东古代文学展厅,大面积投影与天幕光纤交织出璀璨星空,唐代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在光影中流淌。这种数字化空间让我们以及残疾人朋友们曾经对“遥远文学”的陌生感,在这一瞬化作掌心温度、耳畔回响、眼底星光,文学不再是书页上的字符,成了能触摸、能聆听、能共鸣的温柔陪伴。
跟随参观的脚步,我们来到了文学馆的三楼。展厅以“红砖骑楼投影+民国街巷互动屏”铺展底色,老广州的茶楼、报馆、书局在光影中复苏——黄遵宪“我手写我口”的诗界革命主张,随着投影里《人境庐诗草》手稿跃然墙上。当残疾人朋友的指尖划过浮雕式“近代报章标题墙”,甲午海战、维新变法的文字震颤,恰似百年前文人笔尖的滚烫。
文学馆的四楼为当代文学展厅(1949年至今)里,270度沉浸式环幕如流动的珠江水,将岭南文学从《香飘四季》的乡土诗意到“湾区叙事”的时代交响,浓缩成5分钟光影长卷。花地街的残疾人朋友们走进这里,在科技与文学的交织中,触摸到属于自己的“文学温度”。在这里,“文学粤军”的活力从不因障碍褪色——环幕的光影、手稿的温度、方言的回响,连同每个人脸上的笑意,都在诉说:当代文学的故事,本就该让每颗心都听得见、看得懂、摸得着。
展厅特别设计的互动装置“两地书”,观众被纱幔遮住,可通过电子屏幕上的书信互相交流,再现当年鲁迅与许广平互通书信的景象。“两地书”装置前,纱幔轻垂,花地街的听障朋友们坐在两侧,透过电子屏幕“提笔”写下短句,有人敲出“今天很开心”,屏幕两端的文字随指尖流动,像极了当年鲁迅与许广平互通书信时的郑重与恳切。指尖触碰的瞬间,仿佛握住了跨越时空的共鸣。
广东文学馆里,有一处特别的装置,悄悄牵起岭南与澳门的文学纽带。花地街的残疾人朋友们走近时,用手移动转盘,澳门的大三巴、妈阁庙便在光影中缓缓铺展—青石板路的纹理、教堂的尖顶,甚至空气中仿佛飘来的葡式蛋挞香,都随着画面浮现。
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藏着的澳门与岭南文学的共鸣—从明清文人笔下的“濠镜”风情,到当代湾区文学里的跨境叙事,都在这一方屏幕上,变成了可感、可触、可懂的温暖体验。志愿者笑着说:“这是文学在带我们‘云游’澳门呢。”大家跟着光影里的画面点头,原来文字里的远方,真的能这样近。
这场在广东文学馆展开的艺术之旅,不仅是一次心灵的浸润,更以生动实践诠释了公益与艺术的融合力量——它为残疾人搭建起感知文学、触摸世界的桥梁,让“社会参与”从概念化为可感的互动,让“融入”成为指尖流转的温度与眼底绽放的笑意。
此系列活动,既是威尼斯人app区公益创投“艺路同行”项目践行初心的缩影,也为残疾人社会参与探索了新路径:当艺术打破障碍,当公益凝聚合力,每一份真诚的互动都在滋养包容的土壤,每一次温暖的共鸣都在推动社会向更平等、更融合的方向前行。而这,正是公益与艺术相遇时,最动人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