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湘云”分享她的三大幸福锦囊)

(图:组员阅读司法社工的手写信)

(图:组员现场回信对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图:组员现场制作干花相框)

(图:组员带着自己的照片作品与社工合照)
近日,威尼斯人app区司法局组织“一湾晴朗”工作室司法社工举办了第五节“假如是我穿越成红楼金钗”女性社矫对象身份认同叙事小组活动。本节活动以“身份的扩展与再叙”为主题,通过书信对话与创意手作,助力女性社矫对象完成从“角色代称”到“真实自我”的穿越回归,重塑正确的身份认知,为历时四个月的叙事疗愈之旅画上温情句号。
环节一:解忧·金钗智慧照现实
延续红楼穿越脉络,组员“湘云”以自身艰难的经历分享破局之道,并坦言“谁的天空没有风雨,请爱自己,让自己幸福”。随后“湘云”提炼出三大幸福锦囊:目标充实法,以考证、学习填补限制时光;专属疗愈时刻,每日留白品茶读书,滋养身心;发现幸福练习,收集生活微光抵御阴霾。
其他组员听到分享也深受触动,“黛玉”深感认同,决心利用社区矫正期沉淀自我,并分享近期已重新报考书法教师资格,决心重返教育行业。其他组员以掌声织就情感支持网络,仿若大观园姊妹执手相勉。
环节二:明志·尺素传情见真章
后现代叙事治疗中,书信具有深化叙事重构、增强自我觉察并延续疗愈效果。小组活动开始前,社工凝练活动开展以来观察到的组员成长细节并手写于信笺中,分别送给组员,帮助她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关爱自己。收到手写信后,组员们表示惊喜和感动,感谢社工对她们参加本次小组活动的细致观察和真心关怀。有组员即席执笔,书写对社矫工作人员的感谢,现场共收集到4封感谢信,更有组员归家后追加手写信件。方寸素纸间,人性的温情与矫正的重生悄然生根,引导组员调整错误认知与固化思维,回归健康、阳光、积极的心态。
环节三:愈心·相框载我启新途
压轴的“身份扩展相框”制作环节,所有组员均放弃使用身份名牌,而是自带生活照参与创作,主动卸下符号标签。
每位组员的创作均带有个人特色,如“黛玉”以绒草繁花铺就缤纷天地;元春缀满吉祥贴纸祈愿顺遂;“宝钗”预留背面空间珍藏小组记忆;“湘云”呈现多张自拍践行爱己信念。活动现场花团锦簇芬芳满室,恰似首节插花疗愈的深情回响。社工向组员总结道“历经四个月,我们已从红楼故事的旁观者,蜕变为自己人生的执笔人”,鼓励组员在小组结束后继续延续这种成长足迹,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穿越之旅终章 生命新篇序曲
当组员手捧满载信笺与祝福的相框合影,笑容已与首节花艺创作活动时截然不同—从试探性的舒展,蜕变为笃定的绽放。这场“以红楼为镜、以艺术为舟”的穿越之旅,终让她们看清:过往的罪错仅是人生一页,翻页之后,提笔书写新故事的永远是自己的双手。后续社工将持续跟进组员书法考证、职业转型等计划,让这场“穿越”之旅体验真正转化为努力奋斗的现实变化,促进参与者更好地融入社会,开启新生活。
这场以《红楼梦》为隐喻载体的叙事疗愈,本质是一场关于“主体性”的觉醒仪式。当组员们从“黛玉”的敏感、“宝钗”的周全等角色标签中抽离,转而以自带照片制作相框时,她们完成的不仅是一次手工创作,更是对“被定义人生”的主动解构。书信的温情传递、锦囊的经验共享、相框的符号置换,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治疗闭环:外化问题、重构意义、具象化新身份。
社区矫正的深层价值,恰在于引导“迷途”的社矫对象重塑责任感和价值认同,促进其更好地融入社会,正如活动尾声那簇与首节呼应的鲜花—凋零的花瓣曾象征她们初入小组时的迷茫,而今日绽放的花团则宣告了其内在积极精神力量的复苏。“一湾晴朗”工作室用古典文学的光照见当代女性社区矫正对象的现实困境,以叙事艺术的“柔”化解制度之“刚”,开启社区矫正司法社会工作本土化创新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