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纪委监委:逢源街道纪工委微改民生空间 点亮幸福生活(组图)
“以前这里坑坑洼洼,老人散步得拄着拐杖慢慢挪,现在路面平平整整,就算推着轮椅遛弯都稳稳当当!”家住逢源北社区的陈婆婆,指着楼下崭新的活动广场笑得合不拢嘴。这场惠及2000余名居民的公共场所更新改造,正是逢源街道党工委、纪工委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以监督实效推动民生实事落地的生动实践。
听民意,找准改造“靶心”
“广场的地面凹凸不平,老人小孩出门总担心摔跤”“运动设施陈旧,想下楼运动也没有好器材”在逢源北社区的居民座谈会上,类似的吐槽不断传来。作为典型的老旧小区,逢源北社区长期存在公共活动场地匮乏、地面凹凸不平、公共设施老化缺失等问题,成为影响附近居民群众生活品质的烦心事。
群众的诉求就是工作的方向。逢源街道党工委、纪工委,将该社区公共空间改造列为“一街道一实事”重点项目。为确保改造更贴合群众实际需求,而不是面子工程,街道党工委、纪工委牵头组织社区居委会、设计单位开展“拉网式”走访,累计召开12场居民座谈会,收集整理场地平整、设施增设、功能分区等意见建议46条,最终形成的改造方案精准回应了居民对“安全出行、便捷活动、文化惠民”的三大核心需求。
强监督,筑牢民生“底线”
在改造过程中,街道纪工委创新构建“纪工委监督力量+党员+志愿者+微管家”的工作模式,依托社区特色“守望营”,下设五支守望队,形成“营队联动”的监督网络。各队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从施工细节到设施安装,全方位参与监督,及时反馈问题;社区“微管家”则发挥全域化服务作用,在环境整治、文明劝导等方面助力改造工作有序推进,有效克服了“边改边乱”的问题。
这些监督力量聚焦居民关心的各类问题,在设施安全、功能规划等方面严格把关,让改造结果能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惠民生,解锁幸福“密码”
“晒被子不用再搭竹竿啦!”住在三楼的王阿姨,乐呵呵地把被褥挂上“暖阳晒场”的晾衣架。街道根据居民诉求,专门协调增设的公共晾晒区,解决了平层住户没有阳台的晾晒难题,又避免了乱拉乱挂影响环境的问题。而每到夜幕降临,“月光剧场”的银幕亮起来,老人们搬着小马扎前排就座,孩子们围着跑来跑去,一场露天电影让整个社区都热闹不已、其乐融融。
如今的逢源北社区焕然一新:昔日坑洼的地面完成硬化铺装,杂乱的角落收拾好后还安装了花箱,健身器材旁多了休息长椅,连垃圾投放点都换了“新装”,分类标识清清楚楚。改造后变得舒适的活动空间,让居民更愿意来这里散步、健身、拉家常。社区也凭借这番蜕变,获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图1:小广场改造前)
(图2:小广场改造后)
从“愁出行”到“畅步行”,从“没地方活动”到“经常来聚聚”,小小一方广场的改造,体现了街道的用心用情。正如街坊们所说:“社区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这样的实事办得我们心里暖洋洋的!”这项反映着着民生温度的改造工程,不仅刷新了社区的“颜值”,更是解决群众的实际需求,让“民生清单”变成了“幸福账单”,成为以监督实效护航民生福祉的又一鲜活注脚。